一、习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共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被视为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1]。

任何科学思想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而来,吸收前人的思想材料并结合新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不例外。从时代条件来看,它是在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从思想渊源来看,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得以不断形成和发展。从历史依据来看,它在总结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国近代170多年奋斗史的基础上形成。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发展。从现实依据来看,它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在历代经典思想的基础上,习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总结以及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标志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这一重大判断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断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的。它标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习思想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党的行动指南、理论指导思想无不紧扣实践这一主题,并都根据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活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根本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这个根本主题。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率先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伟大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论断的思想源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直接理论来源。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牢牢抓住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首要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江泽民同志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深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同时,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得益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自十八大以来,党始终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艰辛努力,不断推进新的实践创新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全社会的思想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实践创新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4]。

三、习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首先,习近平思想的创新在于对于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应对国内外新形势和新变化时,需要系统回答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法治、民生、民族、宗教、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和国防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据中国当前实际情况,通过回答上述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5]。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有活力的形态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融合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四大特色于一体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于一体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于一体的科学社会主义[6]。

其次,习思想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实践。哲学的“活的灵魂”就是在对既有文明的“肯定的理解”中又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不仅反映和表达自己时代的精神,而且塑造和引领新的时代精神。[7]批判的哲学是通往求真路径的金钥匙,更是启迪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指导现实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撑。以其中最经典的实事求是精神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遵循的理论创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普遍真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征,有着永恒的思想价值,是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指导,为我们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从而开辟新道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

最后,习思想的创新还在于对“人民”这一概念赋予更广泛的边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概念的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的文本基础和基本线索[8]。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等词汇被高频使用并构成新的组合,“人民”概念关联了“美好生活”和“幸福”等崭新的时代价值观(具体地来说可展开为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成为新时代党的文献变化的一个鲜明特征。习近平通过对“人民”概念的构词创新,准确地界定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进入新时代的新需求,进而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新矛盾、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等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的逻辑起点。